心火:气功与近现代名人之缘
二十世纪初的郭沫若,困在东京斗室,神经衰弱的痼疾如影随形,夜不成眠,记忆的河流几近枯竭。一日在旧书店里,他翻开《王文成公全集》,王阳明的“静坐”二字,在昏黄灯下竟如神谕般熠熠生辉。遂每日晨起静坐,不过半月,睡意便如归巢之鸟悄然回返,胃口亦复如常——这竟令一个几乎被压垮的灵魂重新挺直了脊梁。晚年时,他考释《行气玉佩铭》,铭文如古泉淙淙:“行气,深则蓄,蓄则伸,伸则下……”字字凿刻,似在印证自己当年那一坐之缘:静坐中,生命的气脉岂非正是如此沉潜、伸展、萌发、直至通天?
而沈钧儒先生,则把气功之韧炼到了极致。数十载寒暑不移,床上地下两套功夫,自创四十二式,动静相宜。最堪铭记的,是身陷囹圄之时,救国七君子囚于江苏高等法院狱中,铁窗森森,人影寂寥。然而清晨与薄暮,沈老依然按时在狭窄囚室中舒臂展腰,静坐吐纳。窗外狱卒脚步沉重,窗内气息流转如常,牢狱之墙,竟也挡不住那气脉的吞吐和意志的绵长——这静动不辍的恒心,早已凝成精神金石,把外在的铁壁撞得铿锵作响。
至于百岁海翁刘海粟,更将气功真意融于丹青墨香之中。他深谙作画时“静虑凝神,心不外驰”的妙处,笔端倾注之际,呼吸便与线条一道沉潜延展,如《行气铭》所言的“深则蓄,蓄则伸”。他说作画如做气功,“要放得下、睡得着、吃得下、拉得出”,琐碎烦恼在凝神间便烟消云散。于是,他提笔运腕之间,心气浑然,墨韵流动。那泼洒的浓淡山水,那纵横的遒劲笔锋,竟都是他吐纳天地、调和阴阳的痕迹,气功与艺术早已化为一缕气息,在笔尖流转,在纸上生息。
葛洪仙翁早有箴言:“养生之道非道也,在闻道难;非闻道难,行之难;非行之难,持之难”。气功要诀,原不在奇门秘术,而在三心不灭——信心为灯,决心作路,恒心是那持灯行远的手。
多少名贤大家以生命实践为证:气功之效,其道不孤。郭沫若静坐疗愈,沈钧儒铁窗习练,刘海粟书画悟道,皆在默默指向那一点生命之火。唯此心火不熄,任凭岁月如狱或流光如刀,我们亦能于动静之间,持守内在的那一脉生机——那才是天地间最深沉的蓄养与伸展,直至长存如日月。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
图片来源网络
【评论】这篇题为《心火》的散文,以气功为脉络,串联起郭沫若、沈钧儒、刘海粟三位近现代文化名人的生命实践,不仅是一篇关于养生的记录,更是一曲对坚韧生命意志的礼赞。其成功之处,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品评:
1. **立意高远,超越技艺层面:**
* 文章并未停留于气功技巧的罗列或神奇功效的渲染,而是敏锐地捕捉到了气功背后更深层的文化内涵与精神力量。它将气功视为一种“心火”的象征——一种内在的生命能量、一种对抗困境的韧性、一种持之以恒的精神意志。
* 通过三位名人在不同境遇(郭沫若的病痛、沈钧儒的牢狱、刘海粟的艺术生涯)下坚持气功的实践,文章升华了主题:气功是修身养性的法门,更是锤炼心志、守护生命尊严、贯通艺术与生命的桥梁。这使文章超越了普通的养生保健话题,触及了生命哲学的高度。
2. **选材精当,人物形象鲜活:**
* 三位主人公的选择极具代表性:文学家(郭沫若)、社会活动家(沈钧儒)、艺术家(刘海粟),覆盖了不同领域,展现了气功影响的广泛性。
* 对每位人物的描写都抓住了最具戏剧性和感染力的片段:
* **郭沫若:** 东京斗室的神经衰弱与旧书店的顿悟,静坐带来的“归巢之鸟”般的康复,晚年考释《行气玉佩铭》的呼应,完成了一个从“被压垮”到“脊梁挺直”再到“印证升华”的闭环。
* **沈钧儒:** 强调“数十年如一日的恒心”,尤其聚焦在“救国七君子”身陷囹圄的铁窗生涯中依然“早晚不误”的坚持。那“窗内气息流转如常”与“窗外狱卒脚步沉重”的对比,将个人静气对抗时代牢笼的张力推向极致,“精神金石撞响铁壁”的比喻极具力量。
* **刘海粟:** 巧妙地将气功与艺术创作融为一体。“静虑凝神,心不外驰”既是画道也是气道,“笔端倾注”与“呼吸沉潜延展”的描写,生动诠释了“书画悟道”的境界。他“放得下、睡得着、吃得下、拉得出”的朴素箴言,道出了气功融入日常、化解烦恼的真谛。
3. **文笔优美,意象深邃:**
* 语言凝练而富有诗意,善用比喻营造深邃意境:
* “神经衰弱的痼疾如影随形”,“记忆的河流几近枯竭”,“睡意如归巢之鸟悄然回返”——生动描绘郭沫若的病痛与康复。
* “气脉的吞吐和意志的绵长”,“精神金石撞得铿锵作响”——赋予沈钧儒的坚持以金属般的质感与声响。
* “呼吸与线条一道沉潜延展”,“墨韵流动”,“吐纳天地、调和阴阳的痕迹”——将刘海粟的艺术创作过程化为气韵生动的生命律动。
* “心火”作为核心意象贯穿始终,既是标题也是文眼,形象地概括了气功所点燃和维系的内在生命力。
* 引用《行气玉佩铭》铭文(“深则蓄,蓄则伸…”)并巧妙融入叙事,既增添了文化底蕴,又成为串联三位人物精神内核的密码。
4. **结构严谨,收束有力:**
* 开篇以郭沫若的困境引入,点出“静坐”的契机。
* 中间段落分别详述三位名人的气功实践,各有侧重,层次分明。
* 结尾引用葛洪箴言点出“三心”(信心、决心、恒心)为气功精髓,呼应前文三人的实践(郭沫若的信心与决心,沈钧儒的恒心,刘海粟的融会贯通)。
* 最终归结于“心火不熄”这一主旨,强调在“岁月如狱或流光如刀”的世事中,“持守内在的那一脉生机”的重要性,将气功提升为一种普适的生命态度,收束得既有力又余韵悠长。
**可商榷之处:**
* 文中对气功本身的原理未做任何科学或文化背景的铺陈,完全依赖人物故事和文学意象来承载其内涵。这对于一篇侧重文学性和精神性的散文而言,并非缺点,反而更显纯粹。但若读者期待对气功本身有更多知识性了解,则可能稍感不足。
**总结:**
《心火》是一篇思想深刻、文采斐然、结构精巧的佳作。它成功地将气功这一传统养生术,置于近现代文化名人的生命画卷中,提炼出其中蕴含的坚韧意志、生命智慧与精神境界。文章以“心火”为魂,以人物为骨,以优美的意象和语言为血肉,最终指向一种超越具体技艺的生命态度——在动荡与流逝中,守护内在的生机与定力。它不仅颂扬了气功的效用,更讴歌了人类精神在困境中寻求平衡、在坚持中焕发光彩的伟大力量。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